
《蛮族之王:狄奥多里克与罗马帝国的黄昏》
[德]汉斯-乌尔里希·维默尔著,曾悦译,索·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公元493年,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在拉文纳手刃政敌奥多亚克,开启了意大利的哥特时代。这位“蛮族”君主建立了一种独特的二元共治体系,让骁勇的哥特人执掌军队,同时保留罗马贵族管理行政的传统。身为阿里乌派信徒,他不仅没有迫害罗马天主教徒,还特别保护犹太教团体,展现出罕见的宗教宽容。在文化领域,他积极推动罗马与哥特艺术的融合,开创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并大力资助拉丁文学创作,使拉文纳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中心。本传记完整呈现了狄奥多里克的传奇一生。

《可可与巧克力:时尚饮品、苦涩回味与众神的食粮》
[德]安德烈娅·杜瑞、托马斯·席费尔著,汤博达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物质与文化是可可与巧克力无法绕开的两个层面。本书前半部分除对可可物种的生物学分析和可可品种的分类与种植作出详细论述外,还涉及巧克力产品制造的具体环节,如选豆、烘焙、精炼、调温与成型。后半部分则集中讨论了可可与巧克力在饮食文化上的起源,即美索美洲神秘且遥远的奥尔梅克、玛雅与阿兹特克文明。殖民炮火与原住民文化的激烈碰撞开启了这一世界性贸易品全球散播近500年的历史航程,其逐步从上流社会的奢侈饮品发展成为今日集结无数前人努力与智慧的大众消费品。

《鲶鱼之怒:日本大众文化中的天灾·疫病·怪异》
[日]小松和彦编,马云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自然科学尚未普及的年代,日本民众在地震、海啸等天灾,天花、流感等瘟疫以及鬼怪、诅咒等怪异现象面前,通过祭祀、游戏、文学、民间信仰等方式,将生存危机转化为惊人的创造力。本书聚焦日本江户和明治时期民众对灾祸现象或严肃或戏谑的理解与文化应对,它们既是对抗灾难的生存策略,同时也是构建社会联结的精神纽带,更是渴望健康生活的美好希冀。

《一忍再忍:后工作时代的激情操纵》
[新加坡]洪仁毅著,徐说译,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
本书揭示了“激情工作”背后的残酷真相:在后工作时代,激情早已不是自由的选择,而是一种内化的服从,它以梦想之名要求投入,以自我实现之名掩盖剥削,迫使我们在过劳中感恩、在低薪中自责、在不确定中持续燃烧,这一切并非出于热爱,只是旷日持久的忍耐。当激情变成控制术,划清热爱与劳役的界线,是我们夺回情感、时间与尊严的第一步。

《全球时代海洋文化史》
[美]玛格丽特·科恩主编,[德]法兰兹斯卡·托玛编著,金海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2年,一张名为“蓝色大理石”的地球照片成为时代象征,它清晰地展现了我们这颗星球被水覆盖的壮丽景象。在现代世界,海洋是连接自然与文化的纽带。然而,在百年光阴中,海洋的文化意涵经历了巨变——从令人敬畏的险境,转变为人类世中亟待保护的脆弱生态。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转变过程。

《草原帝国》
[法]勒内·格鲁塞著,蓝琪译,商务印书馆
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历史长河中一股强韧的力量。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为代表的草原豪杰,统治欧亚大片内陆区域达13个世纪之久。《草原帝国》记述的,正是突厥、匈奴、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自身兴荣、波澜壮阔的大历史,及其对区域历史,进而对世界文明格局与秩序的影响。

《石油之路:从里海到伦敦》
[英]詹姆斯·马里奥特、米卡·米尼奥-帕卢埃洛著,商陆译,中科书院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世纪中期以来,石油成为了工业的血液,里海地区的巴库油田也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一条“石油之路”成为了横跨欧洲、滋养欧洲的能源大动脉。本书以石油管道为线索,循着马车、管线、铁路、轮船的轨迹,从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出发,途径格鲁吉亚、土耳其、希腊、意大利、德国等地,最终到达英国伦敦,开展了一场石油溯源之旅。两位作者考察途径地的人文与地貌,详实记录了能源生产和消费地的第一手信息,见证能源开发如何重塑地缘政治,展现能源开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是一条能源输送之路,更是世界能源格局变迁的一条深刻脚注。

《缪勒自传:一首断章》
[英]马克斯·缪勒著,张巍卓、戚依涵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
马克斯·缪勒的一生跌宕起伏:从德国到法国再到英国,并最终成为牛津大学教授;从浪漫主义者蜕变为近代比较语文学、比较宗教学与东方学奠基人之一。缪勒以敏锐的眼光与深刻的意识,将自身生命历程与思想成长融入19世纪欧洲广阔的学术、政治、社会背景,由此呈现了彼时欧洲的学术与文化氛围,以及东方学在西方的产生历史。

《肉食之谜:动物、人类以及食物的深度历史》
[美]乔希·贝尔森著,张向阳、冯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我们曾与狼群争夺猎物,又驯化牛羊构建帝国,最终在工业化肉食中迷失自我。在本书中,人类学家乔希·贝尔森挑战了“肉食成就人类”的传统理论,认为人类并不是靠吃肉才得以成为人类,未来也不必一定依赖肉食。从远古狩猎场到现代餐桌,作者探索了人类与动物数百万年的复杂羁绊,他既不单纯批判过度食肉,也不旨在为素食辩护,而是希望引发人们反思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的人类与动物的共生关系。

《威廉·布莱克传:来自天堂的异乡人》
[美]小G.E.本特利著,彭娜、陈光亚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这本传记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的分析,全面展现了布莱克作为诗人、画家和版刻家的一生,全书配有大量布莱克作品插图,传记力求囊括有关他的生平及时代的已知内容。

《瓜生同蒂:明代的皇帝与臣民》
[美]施珊珊著,康海源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丨万有引力
洪武初年,一对来自句容县的并蒂瓜,作为祥瑞被越级呈至明太祖面前。这样一件小事,却蕴含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细节:种出这对“嘉瓜”的句容瓜农张观选择了越过当地衙门,直接入京献瓜;而明太祖本人,当时的朝中重臣陶凯、宋濂等人,乃至其后解缙等人编修的《明太祖实录》等当朝文献中,对这一祥瑞的阐释也矛盾重重——是什么引发了这一祥瑞?它是上天对谁的褒奖?作者详细追踪了此事的来龙去脉及事件中各方人物的不同命运,展示了明代帝王、朝廷重臣及地方官员等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如何不断地争夺对祥瑞的解释权,为地方望族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朝廷、朝臣与君主等多重关系的博弈提供了新的微观阐释。

《维吉尔的诗艺——〈埃涅阿斯纪〉中的比喻与象征》
[德]柏世尔著,黄芙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德国古典学家柏世尔以研究维吉尔著称,他的维吉尔研究成果甚至扭转了19、20世纪以来维吉尔研究的方向。本书围绕“基本主题”“主要人物”和“艺术原则”展开对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的详细疏解,采用典型的古典学研究方法,结合文学、艺术、哲学和历史等多学科视角,细致而深入地解读了维吉尔的诗艺。

《六十一个蒙娜丽莎:美术史的另一面 赝品事件簿》
[日本]濑木慎一著,欧丽贤、陆道夫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日本艺术鉴赏家和艺术教育家濑木慎一以其个人独特的艺术感悟,向读者讲述了日本及西方美术史上不为大众所知的艺术造假事件,拨开了真品与赝品、名画与假画、原创与伪造之间的重重迷雾,剖析了大师、骗子、画商、收藏家之间的恩怨纠葛。

《12种智慧》
[美]奇普·康利著,王岑卉译,雅理×光尘|中国青年出版社
12种智慧,5维认知重塑。中年不是下坠的危机,而是破茧的契机。在不确定的时代,重掌人生的主动权

《“更好”有多好?——理解人类增强计划》
[德]迈克尔·豪斯凯勒著,钱雪松译,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本书是一部从哲学视角审视和反思当代人类增强技术的作品。它聚焦当前方兴未艾又充满争议的人类增强技术,对认知、心理、医药、身体乃至容貌等领域中的增强技术及其思想方案,以及心识上传、激进延寿、虚拟永生、人类赛博格化乃至人与技术之关系等前沿议题一一加以探讨。

《恶魔医生:日军对盟军战俘的人体实验》
[英]马克·费尔顿著,李学华译,华章同人|重庆出版社
1931年至1945年,日本731部队在华建立细菌战基地,对平民百姓、战俘进行人体实验,犯下罄竹难书的反人类暴行。这些鲜为人知的战争罪行,由于美国与731部队高层的秘密交易,被历史掩盖,成为“秘密中的秘密”。作者结合多国学者的研究成果,用充足的证据证明了日军的“恶魔医生”将西方战俘作为“活体豚鼠”的黑暗历史。

《托马斯·库恩:我们时代的哲学家》
[英]史蒂夫·福勒著,盛晓明、陈永浩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托马斯·库恩(1922—1996)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20世纪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无论是崇拜他还是辱骂他,支持者和批评者都一致认为:库恩的思想是革命性的。但是,果真如此吗?在本书中,作者认为,库恩实际上对科学是如何活动的历史持一种非常保守的观点。库恩早期深受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的影响(《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就是献给他的)。科南特曾在哈佛大学制定了一个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关注科学辉煌的历史,以缓解他们在冷战时期对科学不确定性未来的焦虑。这种叙事方式强化了一种旧观点,科学实际上是一种真理的持续积累。福勒认为,库恩有意无意地保留了西方文化的一种倾向,即向公众隐瞒新知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库恩坚持区分科学家的科学史和史学家的科学史,从而带来一种尴尬的分歧,甚至直接导致了“科学战争”,并扼杀了诸多创新研究。

《启蒙与颓废:世纪末时期柏林和维也纳的地下世界》
[美]斯科特·斯佩克特著,沈辰成译,拜德雅|上海三联书店
“人们质疑文明本身就是堕落之源,堕落不但滋生了肉欲和暴力,还使性欲和暴力成为人们的避难所,让人们得以排遣对于日常生活的既成事实的厌倦。”
1900年前后,柏林和维也纳一方面是科学知识、理性与现代化的中心,另一方面是滋生堕落与衰败的温床——鱼龙混杂的大都市充斥着贫困、犯罪和暴力。本书所要探讨的就是这一矛盾的图景:极端堕落的幻想是如何融入作为进步文明之中心的中欧城市的自我形象的?作者从世纪末的维也纳和柏林切入,试图解析一个福柯式命题:新兴的精神病学、性学和犯罪学等科学如何塑造各式社会边缘群体?斯佩克特广泛运用了当时的科学论文、新闻报道、警方调查、法庭文书等多种一手文献,打破了文明与堕落的二分法,辩证地剖析了启蒙与颓废相交织的现代性之复杂。

《阿多诺之后:重思音乐社会学》
[英]提亚·德诺拉著,萧涵耀译,译林出版社
西奥多·阿多诺提出了关于音乐在当代社会中作用的核心问题,他认为音乐能够影响人们的意识,是一种社会管理和控制的手段。本书强调,从阿多诺将音乐视为社会生活动态媒介的研究视角出发,能够极大地丰富音乐社会学理论。作者德诺拉从认知维度、情感维度以及音乐作为管理工具的角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并开创性地提出了辅助理解音乐社会学的框架,认为重思阿多诺不仅可以更新对音乐结构、倾听模式的理解,更能超越阿多诺起初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水平。

《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
[法]勒内·格鲁塞著,魏英邦译,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世界文明史中的伟大成就大多发生于欧亚大陆的边缘,而在这片广袤大陆的中间,则是与文明割裂的野蛮之地。阿提拉、成吉思汗与帖木儿……这些来自于这片土地的名字至今仍在文明史的阴暗面回荡。草原人民为世界历史带来的是否只有灾难与毁灭?为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搜集了散落在欧亚大陆各文明世界的文字史料中与草原相关的史事,辅以考古资料,还原了自公元前约1000年起至1759年间草原的历史,讲述了各草原政权的缘起、发展直至灭亡。在作者笔下,自草原而来的侵寇不再是上帝降下的灾厄,而是草原世界与文明世界之间周期性的交互。

《李白:漂泊人生与愁心寄月》
[韩]金文京著,庞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有关李白的传奇与真实,在诗,在酒,在盛唐里他几乎成谜的身世与经历。身为酒仙诗仙的李白到底出身何处?家世如何?“水神”“金星”,生前就已流布的传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他的几次婚姻,他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是怎样的?他的死因究竟是不是“醉酒捞月”?
本书分上下篇,上篇基于史料,揭秘李白身世等,分析各种文本中的李白形象,揭示李白的“虚相”;下篇则循着李白的足迹,探寻“翰林”“丈夫”“山人”“侠者”等身份的李白,剖析李白的实相所在。

《骑虎难下:通货膨胀的凯恩斯主义遗产》(原书第三版)
[英]弗里德里希·A.冯·哈耶克著,[印]苏达·R.谢诺伊编,熊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A.哈耶克四十多年来大量著作中选取、摘录、整合了关于货币、资本、商业周期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论题和论述,他不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凯恩斯主义思想存在的谬误,论证了以此为基础制定、推行经济政策而导致的严重后果,而且给出了摆脱经济困境的有效方法,即基于可靠的推理,对商业周期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TESOL教学材料开发》
弗蕾达·米山、伊沃尔·蒂米斯著,朱叶秋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教学材料是语言教学的核心,理解创造教学材料的过程是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详述TESOL教学材料开发的基本原理、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倡将对相关语言学习和教学理论的认识与对现有出版教材的批判态度相结合,为TESOL教师提供了进行有效评估和在实践中有原则地开发教学材料所需的框架、资源和实践技能。本书观点明晰,互动性强,核心章节附有互动任务和拓展阅读,是世界各地语言教师培训课程的理想教科书。

《荷兰之光:惠更斯家族与欧洲科学的形成》
[英]休·奥尔德西-威廉斯著,王斌译,万川|中国工人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科学史著作,以荷兰黄金时代的政治、地理、经济、社会等为背景,聚焦 17 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生平与科学成就。全书以时间为线索,从克里斯蒂安的家族背景、成长环境切入,详细描述了他在天文学、光学、力学、数学等领域作出的突破性贡献,同时穿插其与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同时代科学家的交流与竞争,展现了科学革命时期的学术氛围与社会背景。

《送箱啤酒去越南——战争中的友谊与忠诚》
[美]约翰·“奇克”·多诺霍、J.T.莫洛伊著,谭阳译,格致出版社
1967年,26岁的约翰·“奇克”·多诺霍在纽约因伍德的一家酒吧喝酒。聚集在酒吧的人都在越南的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和朋友。但他们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反战抗议者们把矛头指向前往战场的新兵。这时,有人提出,应该派个人悄悄去越南,为那里的战友送上啤酒和欢笑。奇克主动请缨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任务。两天后,他带着满满一背包的啤酒,登上了一艘开往越南的货船。为了给他的朋友们带去一些欢乐,让他们知道家乡的人是多么感激他们,奇克开始了一场奥德赛之旅,经历了一系列滑稽又痛苦的冒险。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
[法]梅洛-庞蒂著,张尧均译,崇文书局
本书是梅洛-庞蒂的一部遗稿。在其生命的最后几年,梅洛-庞蒂对他早年的现象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并一直在探索一种新的存在论,这种反思和探索就反映在该遗稿中;但他的突然离世使这种探索永远处在了一种未完成的草案状态。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未完成性倒也符合梅洛-庞蒂的思想本性,因为正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们:每一个肉身化的主体都像一本敞开的笔记本;世界的神秘永远不可穷尽,正是这种神秘规定了世界;知觉和视看是一种持续的诞生,而真正的哲学则总在于重新学着去看世界;一种自诩已经完成的思想,只是思想的幻觉或者意味着思想的死亡。

《牛马游戏:硅谷大厂如何驯服工程师》
吴桐雨著,刘睿睿、潘竹涛译,光启书局|上海人民出版社
是什么让人用爱发电?为什么工作和生活边界模糊在当代如此普遍?当爱好变成工作、公司像游乐场,你以为在“玩”,其实早已“被玩”。揭秘信息时代下更隐形、更精巧的劳动控制术。科技资本是如何让工程师这一具有高议价能力和生产自主性的劳动群体,自愿投入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同时又能保持高水平的创造力的?本书通过深入硅谷科技巨头的“游戏宇宙”,展示了这类公司如何通过设计几十种游戏来调动程序员的积极性,询唤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就培养起来的“游戏玩家主体性”。这些工程师们通宵“开黑”修复漏洞,沉迷开发竞争,抛弃工作与生活平衡,最终陷入高度内卷并岌岌可危的身心状况。游戏化的设计巧妙地遮掩了大厂控制劳动者并榨取超额劳动力的意图,而在资本对技术与创造力需求激增的当下,这种新的劳动治理模式可能成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常态。

《如此陌生而奇异:感官与审美的地理学》
[美]段义孚著,王如菲译,新行思|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集中探讨审美的一本著作,生动展示了感觉与美在我们的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美不仅仅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是居于其核心——既为其驱动力,同时也是其终极目标。本书的探索由个人与其物质世界的关系开始,随后一步一步深化,从对构成审美体验的基本要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逐一检视,逐渐过渡至对更广泛、更复杂的人类活动的探究,包括艺术、建筑、文学、哲学、音乐等。作者的关注焦点由此落到善与美的关系上:审美亦为一种道德力量。段义孚分别探查了审美在四种不同文化中发挥的作用——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中国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和现代美国文化,并试图建立一种积极的眼光:尽管人类有种种愚行,但文化的要旨总是在于使人抵达更好之处。

《开罗1921:缔造现代中东的十日》
[加拿大] C.布拉德·福特著,高爱娣译,译林出版社|方尖碑
1921年3月12日至21日,作为中东地区主要委任统治国的英国,在其殖民地事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的牵头组织下在开罗召开了一场会议,旨在解决奥斯曼帝国垮台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前途问题。这场持续十天的会议意图重绘中东地图,即在伊拉克和外约旦建立王国,并确认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未来的以色列国。包括T.E.劳伦斯和格特鲁德·贝尔在内的英国官员们,雄心勃勃地试图将中东带入现代民族主义世界,但他们的偏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却深刻地改变了中东。

《妇女一直在工作》
[美]爱丽丝·凯斯勒-哈里斯著,蔡萌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打破了妇女“被动依附”的传统叙事,真实再现了美国妇女从事工资劳动的发展历程,讲述其劳动形式、家庭形象和社会职责在进入19世纪后发生的剧变。从家内到农场,从工厂到商店、办公室,从专业技术领域走向政治舞台,妇女始终是生产性劳动的重要参与者,她们一直在工作。然而,低薪低技能、同工不同酬、晋升天花板、职业隔离与分层,以及妇女内部巨大的差异和分歧等,无不揭示着性别、阶级、种族与族裔等因素对她们的交织压迫。面对不平等待遇,妇女们从未屈服。她们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一系列改革和立法,为争取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而持续抗争。

《突然感到不舒服》
[日]宫野真生子、[日]矶野真穗著,史诗译,中信出版·大方
一个毕生研究偶然性的患癌哲学家,一个扎根于医疗现场的人类学家,两个偶然相遇的女性学者,决定围绕“疾病”开始一场倾注灵魂的通信。当一方的身体情况突然恶化,她们的关系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发觉自己正与对方“共享灵魂和命运”。通过对话,她们得以体验彼此的存在,用语言发掘一些新的东西——轻巧地击碎笼罩在疾病周围的话语陷阱,理解怎样才算是真正与他人建立关系。那些因恐惧而避而不谈的、被认为理所应当而忽略和抹去的一切,在她们的对话中渐渐浮出水面。

《我们为何质疑受害者:论可信度》
[美]德博拉·陶克海默著,沈乐慧译,风之回响RESONANCE|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当受害者鼓起勇气发声,为何质疑常常比信任来得更快?社会文化等偏见如何为施暴者筑起保护墙?怎样的社会支持才能真正修复创伤,而非造成二次伤害?性暴力研究领域权威、法律专家德博拉·陶克海默独创“可信度复合体”理论,揭示潜藏在法律条文和社会认知中的无形力量,它系统性地消解受害者的声音,令旁人难以悉心倾听她们的讲述,并给予公平回应。本书基于作者亲历的典型案例、专业访谈,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剖析了权力运作与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文化观念与法律制度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探讨了我们的信任机制如何被系统性扭曲,而这种扭曲又给指控者带来了怎样的持久性伤害。最终,本书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响应机制,让性侵指控能够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处理。

《天津工人:1900—1949》
[美]贺萧著,喻满意、任吉东、许哲娜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本书是一部聚焦1949年前天津工人生产、生活的劳工史、城市史著作,通过大量口述史料,从劳动雇佣、斗争策略、衣食住行、家庭生活、公共卫生与健康、婚丧礼仪、节日风俗等诸多角度,展现了天津工人日常生活的历史场景,再现了近代天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同时,本书特别关注女工处境,以及女工在工厂、家庭、社区的多重身份,聚焦同工不同酬、性暴力、月经卫生等话题,打破男性中心叙事。

《硅谷文化》
[美]J.A.英格利希-鲁埃克著,丁依然、董晨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薄荷实验
硅谷有太多的记录者,但本书并不追踪热点写公司故事,也不呈现“哪个创业项目成功了”。作为一个用25年时间追访300多位工程师、创业者、移民、家庭和跨国公司员工的人类学家,作者试图呈现一个被高科技深度渗透的社会:他们如何在“工作即生活”的节奏中平衡家庭与自我?他们如何在全球流动中重建文化身份?平台经济、社交媒体、物联网、远程办公……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数字生活方式,早在硅谷人的日常中被实验、冲突、妥协与再造。
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8月译著联合书单|六十一个蒙娜丽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